一公局
|
2025-10-18
|

9月的風,吹過甘南高原,空氣中已有了秋的味道。遼闊的草原褪去了夏日的濃綠,換上了金色的外衣,與奔騰的河流、成群的牛羊共同編織出一幅絢爛的秋日圖景。
在這優美的生態畫卷中,由中交一公局集團主要投資建設的G1816烏海至瑪沁高速公路合作至賽爾龍(甘青界)段項目(簡稱合賽項目)正鋪展延伸。
合賽項目是《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和《甘肅省“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中的重點項目,也是目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內建設里程最長、投資規模最大的公路項目。項目起點位于甘南州合作市,與臨合高速公路順接,終點與青海省在建的G0611張掖至汶川高速公路同仁至賽爾龍(青甘界)段公路相接,線路全長約105.5公里,總投資約169.6億元。
作為一條連接甘青川三省的重要交通動脈,自2022年進場以來,合賽項目在奮力填補高原高速公路“空白”的同時,也不斷書寫著在高原上實現生態保護與工程建設和諧共進的壯麗詩篇。
“項目位于黃河上游地區,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區域。為此,我們以‘全面落實黃河戰略’為主線,以‘低環境影響建造’為主題,積極探索建立高速公路低環境影響建造成套技術和管理體系,力爭為高原生態脆弱區的重大工程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樣板’。”甘肅合賽公路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簡稱合賽公司)董事長代周超介紹,項目以打造交通運輸部科技示范工程為契機,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化作鮮活的實踐之路。
大膽創新探路綠色施工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處甘青川三省交界、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帶,是黃河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也是國家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然而,這里的生態環境如同易碎的水晶——植被生長周期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一旦破壞,恢復周期可能跨越一代人;土壤層淺薄,水土流失風險極高,一次不合理的開挖,就可能讓一片草甸淪為沙化土地。
一直以來,建設者們就深刻認識到,建設合賽項目不僅是一場挑戰高原施工極限的工程硬仗,更是一次關乎生態安全的時代大考。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血脈”,打通甘青川三省交通動脈,完善國家和甘肅省高速公路網結構,意味著為甘南州打開了一扇對接外部市場的“大門”,能讓藏區的牛羊肉、乳制品、文旅資源走向全國,讓牧民的腰包更鼓、生活更好;但生態是高原的“生命線”,破壞了生態,再便捷的道路也失去了意義。
在“發展”與“保護”的雙重使命下,建設團隊沒有選擇“先建設、后治理”,而是創新提出“低環境影響建造”理念,即“對生態環境最小影響就是最大保護,最小破壞就是最大尊重”,并將其貫穿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從規劃、設計、施工到運營,力求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工程建設協同并進的新路子。
何為“低環境影響建造”?
“簡單來說,‘低環境影響建造’主要涵蓋三方面,即環境低擾動、水體零污染、草地高恢復。”代周超解釋,環境低擾動就是讓公路以最小的擾動穿越生態敏感區域,實現少開挖、少占地、少阻隔;水體零污染是關注對水的保護,實現污染物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草地高恢復則是加強生態恢復,針對工程建設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開挖和破壞,采用近自然、鄉土化、長效化的方式來恢復高寒草地。
這是方向,是目標,更是使命。為此,項目開展了“環境穿越低擾動、敏感水體零污染、高寒草地高恢復”3大專項技術研究與應用,并建立起1個評價與管理平臺,打造“3+1”的“低環境影響建造”技術體系,實現貫穿設計施工運營全過程、覆蓋路基路面橋隧設施多類別。
“自開工起,項目團隊累計開展‘低環境影響建造’等關鍵技術研究12項。”代周超介紹,合賽公司通過健全組織管理、加強合作共創、重視技術支撐等手段,全力推進理念在項目落地開花。2024年1月,項目“甘肅黃河水源涵養區合賽高速低環境影響建造科技示范工程”成功入選交通運輸部科技示范工程,這也是甘肅省首個綠色低碳交通方面的部級行業科技示范工程。
截至目前,項目部分技術研究已完成,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公司參與的“生態脆弱區公路建設環境保護管理模式及關鍵技術研究”獲2023年度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開展的“生態脆弱區淺埋隧道低影響進洞技術推廣應用”被列為交通運輸部科技成果推廣類項目;公司參與的課題成果“公路路域水環境污染防控與綜合保護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被評為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此外,項目共計發表論文20余篇,獲省部級工法9項、省部級QC成果21項、專利10余項,編制指南標準4項等。
溫柔生長不擾自然生態
沿著建設中的合賽項目一路探訪,這條高速公路沒有太多的高墩大跨,也不見大開大挖,它溫柔地穿越高原草甸,向遠方延展……
合賽項目建設具有沿線保護區多、涉敏感水體多,植被恢復難、建設管理難,區域保護要求高、水質安全要求高、生態恢復要求高、工程管理要求高的“兩多兩難四高”特點。“其中,整條路線穿越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洮河扁咽齒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區路段占路線總長的20%。”合賽公司總工程師黃解放介紹。
面對挑戰,項目從設計之初就全面貫徹“對生態環境最小影響就是最大保護,最小破壞就是最大尊重”的理念。
“我們通過生態選線盡量避繞保護區和敏感區,實現源頭上的低擾動。”黃解放說,項目通過多路線方案比選,在兼顧經濟性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制定高值路線指標,尤其在高原草甸區,避免了生硬拉直線、強制切割地形。
除了巧思設計,項目還不斷優化設計方案,將原本部分穿越保護區的路基調整為隧道形式,避免了大開大挖。“通過優化設計5處淺埋隧道,較原挖方方案減少開挖面積約95萬平方米,減少土方約2000萬立方米。”黃解放算了一筆賬,一系列舉措不僅降低了對沿線自然環境的影響,也節省了因挖方填方帶來的土地占用等問題。
“最小的干預,最大的保護”也深深地體現在項目建設的每一處細節之中。
雙洞總長7881米的拉木魯克喀隧道,靜靜地躺在海拔3300米至3600米之間的高原之上。該隧道地處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上,也是高寒草甸生態系統的核心區域,年平均氣溫僅2.4攝氏度,一年中適宜施工的時間不足8個月。更關鍵的是,該隧道洞口地形平緩、覆蓋層薄,地表植被是經過上百年演化形成的原生草甸,根系淺而脆弱,一旦擾動,幾乎無法自然恢復。
面對這一難題,建設者們沒有蠻干,而是以“敬畏自然、尊重規律”的態度,創新開展了“生態脆弱區淺埋隧道低影響建造技術”研究與應用。他們摒棄了“大開挖、大擾動”的施工模式,采用零開挖進洞技術,讓隧道洞口“早進晚出”——提前進入山體內部開挖,減少洞口暴露面積;延后出洞,避免對出口處植被造成破壞。同時,通過降低邊、仰坡開挖高度,有效保護了洞口的生態環境。
“零開挖進洞技術,能極大程度減少隧道洞口土方開挖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較舊方法提高地表的綠地保護面積約70%以上,有效保證了工程的施工安全,保護了生態環境。”黃解放介紹,目前項目全線7座隧道、14個洞口均應用零開挖進洞施工、近自然生態恢復等措施,實現減少洞口土石開挖13萬立方米、縮減草場破壞面積2.5萬平方米、降低了50%的洞口施工安全風險。
在淺埋隧道掘進過程中,爆破作業也是一大安全風險點和生態風險點——采用舊方法的爆破施工易引發圍巖過度損傷、塌方等安全問題,同時存在超挖量大、資源浪費、破壞植被等弊端。項目開展了“淺埋軟巖隧道低擾動爆破關鍵技術”研究,通過構建爆破振動安全控制模型、精細化損傷分區控制等,大大提升了爆破質量,實現爆破半孔率達到88%,遠超舊技術60%至70%的平均水平;超挖量控制在5厘米以內,較舊技術10至15厘米的超挖量減少50%以上。此外,該技術經濟效益顯著,可減少噴錨支護工程量15%、縮短施工工期10%。
以前,隧道棄渣堆放占地大、易破壞生態且資源浪費。項目團隊為此開展了“敏感生態區域隧道棄渣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將隧道開挖過程中產生的廢棄土石方進行加工處理,二次應用于路基填筑、砂石料加工,既減少了棄渣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又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一舉多得。截至目前,項目基本實現了全線“零棄土”,所有路基挖方、隧道洞渣均重復用于地基、邊坡等施工中。
此外,項目還通過開展“淺層軟基墩式處理固化工藝”“高寒濕地路段路基低環境影響建設技術”等研究,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對自然地貌的擾動,讓這條公路輕輕“生長”在高原之上。
點滴入心不負綠水青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黃河發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作為黃河長江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這里的每一滴水都彌足珍貴。
合賽項目需多次跨越洮河。洮河不僅是黃河上游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國家級水源保護區,河里還生活著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極邊扁咽齒魚。這種魚類對水質極為敏感,一旦水體受到污染,就可能導致其數量銳減。
項目關鍵控制性工程,也是全線最長隧道——碌曲隧道的進口緊鄰洮河,施工廢水若處理不當流入河中,后果不堪設想。
“為了守護這條甘南大地的母親河,我們始終將生態保護放在首要位置,研發了‘生態敏感區隧道施工廢水處置技術’。”合賽四標項目經理叢明慧介紹,“該隧道地層含水量豐富,生產廢水量大,為此,我們在隧道內設置了多級固定泵站和移動泵站,形成了一套接力排水系統,及時收集生產廢水。”
緊接著,這些被收集的廢水就開始了一場奇妙的旅程。它們從渾濁的廢水,經過層層凈化,最終變為清澈的“生態水”,甚至能達到地表Ⅲ類水質標準。這一切得益于項目專門建設的污水處理中心。
走進設置在碌曲隧道出口的污水處理中心,只見成套的污水凈化裝置有條不紊地運轉著,收集的廢水統一排入這里,經過沉淀、除油、炭濾三道污水處理技術后實現凈化,然后循環利用于便道噴淋降塵、便道清洗等,真正實現了生產廢水100%“零外排”“內循環”。
像這樣守護好“水”的執著,已化作項目的自覺行動:在洮河流域極邊扁咽齒魚活動區域設置警示標識,強化施工人員生態保護意識;針對跨寧賽爾隆河、洮河等橋梁工程優化施工方案,采用低干擾工藝,減少水中作業時間與范圍;設置儲漿池,確保橋梁樁基施工中產生的泥漿不外排;生活垃圾集中清運,防止水質污染……點點滴滴,細致入微。
甘南高原,一草一木皆風景。高速公路建設不可避免地要占用部分草地,因此,項目在臨時施工場地盡量少占用草地面積,保護好周圍環境,減少對陸域植被生態的破壞。同時,施工前對原地表草皮進行剝離,并規劃區域進行妥善存放,后期復用于路基邊坡防護、臨建恢復等施工中,實現通過利用原生態草皮而降低對環境影響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這片草原在施工結束后盡快恢復往日生機,建設者們沒有簡單地選擇“播撒草籽”,而是將科學修復貫穿始終,他們聯合蘭州大學,開展了“高寒地區公路建設植物選配及生態恢復技術”研究,從草種選配、土壤改良到植被養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術方案,決心在高原上創造“草地高恢復”的綠色奇跡。
“該項技術可實現植被建植快、物種豐富度高、群落穩定性強、與周邊植物融合度高的目標。”黃解放介紹,當生態恢復后,項目草地植被覆蓋率將不低于原植被覆蓋率的95%,鄉土草種比例達100%,植被群落越冬率達70%以上。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建設者的精心呵護下,曾經的施工痕跡漸漸被綠色覆蓋,公路與草原無縫連接,高原草甸又煥發出勃勃生機。這條高原動脈正式通車后,它將不僅是一條便捷的交通通道,更會成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長廊。它承載著藏區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見證著新時代建設者對生態保護的堅守。

